早晨七点半,诊室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家长们手里拿着各种检查报告,眼神中透露出相似的焦虑。这是我——一名从事儿科内分泌工作二十余年的医生——近几年每次出门诊经常能看到的场景,这也是很多儿童专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常见的“景象”。二十多年前,全国的儿科内分泌门诊多数以“门庭冷落车马稀”来形容合规的股票融资技巧,看半天门诊,可能也只有个位数的孩子;而现今,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不够高”的忧虑而来。这种变化,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幅微缩图景。
经济发展下的身高“内卷”
记得200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接诊的矮小孩子大多是真正生长激素缺乏的患儿,很多还是有过难产缺氧的出生病史。那时普通家庭很少关注孩子的“理想身高”,能吃饱穿暖、健康长大就是满足。随着经济腾飞,家长们的期待也“水涨船高”。
门诊里,我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本身身高不高,却希望孩子能突破遗传限制。“医生,我和他爸都不高,能不能给孩子打生长激素?我们不怕花钱。”这类诉求在过去5年里明显增多。很多母亲直言:“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身高就是第一印象分,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焦虑背后,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身高与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挂钩时,家长的焦虑便不难理解。然而,这种将身高等同于成功筹码的认知,恰恰是我们需要纠正的误区。
展开剩余66%儿童发育总体提前,偏晚也不罕见
儿科内分泌医师常用百分位曲线评估孩子的身高情况,这本是医师采用的辅助诊断的工具,现在常看到家长拿着手机上的生长曲线APP,精确计算孩子与“标准值”的毫米级差距。有些孩子只是发育偏晚,结果孩子妈妈声泪俱下坚决要求治疗,“班里男生都比他高”“体育课站队永远在最前面”,要说服家长治疗不难,但要说服家长不治疗往往非常费劲。
儿童生长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虽然我国儿童发育的总体时间显著提前,甚至女孩性早熟的年龄已经提前到7.5岁以前,但仍然有不少孩子实际上是晚发育。最近我接诊过一位13岁多刚刚开始发育的男孩,因为被同学取笑个矮都不想去学校上学了,实际上这个孩子还刚刚开始发育,预测成年身高并不矮小,只要定期门诊观察随访就行了。
治疗理念的与时俱进
二十年间,我国儿科内分泌医师的队伍快速发展壮大,国内外迄今为止作为唯一有效的促生长药物——生长激素在临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于1998年提出《对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临床应用的建议》,2008年制定《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2013年发布《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2023年发表《儿童特发性矮身材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见证了医学界对身高干预审慎严谨的态度。
与治疗相适应的是,矮小的临床病因诊断也在日益精进,矮小好比一个大箩筐,里面装的是一堆病。二十多年前矮小往往排除的是一些内科慢性疾病和少部分先天异常比如肾脏疾病、染色体异常甚至肿瘤等,但现在的分子诊断技术已经可以发现矮小基因缺陷,对于一些家族性的矮小、重度矮小或综合征性矮小,已经有可能诊断出具体是哪个基因存在缺陷,让那些矮小甚至骨骼发育畸形代代相承的家庭有可能获得正常身高的下一代。
最后说一说,如何与焦虑和解?面对日益增长的身高焦虑,我总结出“三要三不要”原则供大家参考。
【要做的】
定期监测生长速度(3岁以上至发育前每年长高5~7cm为正常);
保证均衡营养与充足睡眠(深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
保持适度运动(纵向运动有益骨骼健康)。
【不要做的】
盲目自信(父母高不等同于孩子长大一定就高);
轻信“增高秘方”(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有效的增高秘方);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自信的“小个子”远比自卑的“高个子”幸福)。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罗飞宏主任医师合规的股票融资技巧
发布于:上海市